发布时间:2025-10-15 18:04:32    次浏览
新华网北京6月18日电(记者许晓青 林凯 蒋芳)日军侵华期间所设规模较大的一处慰安所旧址—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近日被正式认定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专家认为,从留驻和巩固历史记忆的角度看,对分布于中国多地的侵华日军慰安所旧址的保护,亟待得到更充分的重视,其对后人的警示价值,可以进一步发挥正能量。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南京利济巷相关建筑被列为市级文物,这与前不久中国将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档案向联合国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一事是相互呼应的。苏智良说,总体而言,从抗战的历史记忆和日军侵华证物的角度看,目前中国各地日军慰安所旧址的保护还不太理想。若严格按照历史建筑保护的标准分析,未必每一处慰安所都有资格列为文物建筑或历史保护建筑,但不能否认对于此类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他说,过去数十年间,随着城市开发的速度加快,中国各地有相当一部分慰安所旧址已被拆除,较难再觅痕迹。根据历史研究表明,20世纪30年代,日军在亚洲设立的第一个“慰安所”位于上海,即今天的东宝兴路125弄,史称“大一沙龙”。仅上海一地,据调查研究已发现的此类慰安所达160多处,目前有三分之一、约50多处仍保存有实体建筑,有迹可循。据苏智良介绍,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在慰安所旧址上设立陈列馆的有两处,一处是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的“日本关东军军人会馆”遗址陈列馆,另一处是位于云南省龙陵县的董家沟董家大院“日军慰安所”旧址展览馆。除了设立陈列馆,一些地方还通过树碑的方式铭记历史。比如浙江杭州的泗水新村,也曾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慰安所,而今人们看到警示之碑,十分震撼。针对有关利济巷慰安所的战争罪行证据。苏智良非常肯定地说,2003年,中国、日本、朝鲜三方专家曾跟随朝鲜慰安妇朴永心的足迹来到利济巷。老人当场指认,利济巷慰安所是她受日军欺凌迫害的第一个地方。老人受到的精神创伤正是从这里开始的。据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人士介绍,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成为“市级文保”后,文广新局和秦淮区政府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对这一全国罕见、亚洲最大的慰安所遗址开展保护、管理,尽早确认和公布保护范围。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经盛鸿,曾对侵华日军在南京开设的“慰安所”做过详细的实地考察和档案整理。“希望把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建成一个慰安所遗址陈列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系在一起,共同向世人展示日本军国主义强征慰安妇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他说。苏智良分析,从牢记历史、珍惜和平的角度看,慰安所旧址等无论是否纳入文物保护和管理,都无法抹去其见证历史的重要性。尽管有的建筑达不到保护建筑的标准,但考虑到其作为历史证物的价值,也应得到妥善保护。他说,并不是说全国每个日军慰安所旧址都不能拆、都不能动;而是说,当年受到战争怆痛的主要城市,应留下一个记忆、一个勿忘国耻的纪念地,比如目前黑龙江和云南各有一个陈列馆,形成了南北呼应的态势。苏智良还说,由于日军慰安妇制度主要施行于二战期间的中国战场,亚洲多国妇女被掳掠到中国后饱受日军欺凌。他建议,在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广州等当年侵华日军慰安所分布较多,人民遭受过严重肉体和精神创伤的地方,应当至少有一处警示地、陈列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他说,就好像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不断加强保护、引导民众参观和反思一样,中国对侵华日军慰安所旧址的保护及对其警示价值的挖掘,将有助于与世界人民一道牢记历史、珍惜和平,捍卫人类尊严,以防止此类反人类的行为在今后重演。